族谱,亦称家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谱牒等等,一般都叫族谱或家谱。族谱是记载一个姓氏的祖先名讳及家庭历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献,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宗族发展史。
族谱以血缘传承为核心。以辨昭穆、序长幼、敬宗收族为宗旨而编修的族谱,是中华传统文化很独特的现象。族谱不仅记载着族人最基本的世系状况,而且还往往记载着族人的姓氏源流、族规家训、重大事件、风土人情及族人内传等内容。于是族谱看似一个家族的历史,实际涉及历史、人口、经济、人类、遗传等学科,是研究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
族谱,是一条大河,透过那奔腾不息的河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以及生息、繁衍、婚姻、文化等等。
族谱由来已久。我国从三代(夏、商、周)就有编修谱牒之举。先秦以前,谱牒与历史记载混合在一起,通常由部族的精神领袖巫师编修,称为“巫史”;秦汉之后,谱牒(族谱)从史料中独立出来,民间修谱之风渐盛,从形式到内容日臻完善。族谱一方面对加强宗族内部的凝聚力起着重大作用,另方面也与史学志书相对应,为史书提供有力的补充与印证甚至更正。一部完整的谱牒,可以说是一个小宗法社会的百科全书。
孙中山先生指出:“《族谱》论述了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展至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要加以利用。只有由家庭结合成宗族,才能由宗族结合成国族。中华民族能维系数千年而不附,实有基于国族观念所获之成果也。”
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族谱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1985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发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一九八四〉七号)],明确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文中还指出:“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亟需利用宗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
毛泽东主席对于家谱也非常重视,他指出:“搜集家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研究现代历史,不能不去搞家史村史。从研究基层的家史村史和微观入手,这是进而研究整个宏观社会历史的基础。”
因此,研究、编修族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族谱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先民迁徒图。各种谱牒都记述了先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几乎每朝每代都进行着氏族大播迁。每到一处,开辟蛮荒,披荆斩棘,付出艰苦卓绝的劳动;安家创业,繁衍后代,用光辉灿烂的中原文明启迪落后和愚昧。他们或避乱迁移,或奉命屯边,由某地至某地,在谱牒中都有详细记述。从现存族谱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各姓先民的一些迁徒规律。
2、从族谱中可以发现鲜为人知的地方史料和遗轶的历史人物。近代谱牒已不再满足于户籍式的世系罗列,还记载了大量本族名人事迹,生、卒、年、月、日记载尤详。这些记载,可以补地方志书的不足。
3、族谱为影响各地历史进程的大事件提供生动而具体的佐证。对于某一地方的重大事件,地方史志和当地各姓族谱都各有记载。但是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叙述角度也就不同。史志只能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作客观的宏观记述,给我们勾勒出某一历史事件的轮廓。而对于某一姓某一村落来说,却有时是直接的受害者或直接的参与者。因此谱牒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的记述,就只有与本族有关联的具体事,显得生动、亲切、有血有肉,有些写得较为成功,读来感人至深,简直可以作为正史的注脚和佐证。
4、从族谱中可以考证地名出处,考证村落年代,修正现行记载中的谬误。有些地方、村落,以最先迁入者的始祖名讳命名,或以其姓氏命名。所以通过对照,可以修正很多谬误。
5、从族谱中可以了解民俗风情演变,了解有关科举、文化教育情况。没有一部族谱不是不借花费大量笔墨宣扬本族历史的。因此,仕宦、科举、学校教育情况在谱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族谱的记载具有连续性,所以对研究当地的文化教育状况及沿革也是难得的资料。很多族谱中还记录宗族祭奠仪式、祭文、祝文、祖先生辰,社日节庆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风俗的演变。这些都可作为志书撰写科举表的重要参考。
6、有的族谱还记述与宗族有关的官司诉讼。通过这些记载,也可从侧面了解当时的司法制度、刑名和师爷包官司诉讼的内幕。
通过族谱,我们能知道我们的生命之由来,能知道自己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传承;能知道祖先经历的苦难与辉煌。从而感知历史、体味现在,思考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