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桂东朱氏衍昌公后裔
3
4
 
1
1

    经考证,分居桂东的朱氏宗亲有四支派。主要分布在寨前、大塘、城关、三洞、流源、青山、新坊、大水、黄洞、桥头等乡镇。其中分布在寨前、大塘、城关、三洞、流源、黄洞、新坊等地的大部分朱氏宗亲均系埙公之后裔。埙公在唐朝天祐末时为广州节度使,生子三:长珊、次毗、三瑚,北归时卒于曲江(今韶关),葬曲江乐昌县玉田。随后三公落户三地:珊公后裔徙广东连州、乳源。毗公北归过卢阳(今汝城县)时,喜其地、物产之美、民俗之淳,遂定居汝城,为汝城朱氏始祖。毗公第十五世孙京公在宋朝时迁徙桂东,就居寨前下半图,为桂东扶村朱氏开基始祖。瑚公回归安徽砀山,其十六世孙衍昌公在宋朝时自砀山先徙汝城,后越南康,终就居桂东寨前上半图,为桂东白竹朱氏开基始祖。因此,桂东朱氏扶村、白竹两支派同属埙公之后裔,自开基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实属本县血缘最近的朱氏宗派。
    衍昌公生七子,存者三。长子东伯,居排楼下(水湾);次子东仲,居白竹;三子东季,居桃坪。三房后人瓜绵椒衍,分布星罗,开基繁衍至今已有30余世。其后裔主要分布在湖南、广东、四川、江西等省,现居本县人口2000余人,人材济济可观。
    朱氏徙居桂东后,毗、瑚分房,彼此兴祠修谱。京公、衍昌公后裔本属同宗,理应合祠、合谱,以联络感情、欢娱一堂、跻跻跄跄、咸歌和睦、人文蔚起、睦族和宗。于是,毗、瑚两房嗣孙在前清光绪年间合买桂东城东门黄马坵胡氏之旧宇改建为宗祠。1919年(民国八年),瑚房族长光堂倡议合修族谱,嗣后寄函、设席,邀众至家,联名立约,两房合修。我房识为珠联璧合、和宗睦族之美举,欣然和之。然而合修则必世系同原一本,无错无差;世录则必平辈同行,不卑不亢。奈秋菊春桃时来迟早。毗祖子孙如经霜桃李,萌芽稍迟,世录排来则少数世。瑚祖子孙如向阳花木,萌叶则早,世录排来则多数世。故有毗房尊、瑚房卑之异,且毗祖房以五经公为一世,瑚祖房以衍昌公为一世,上下相悬,我族不敢以祖辈而列孙行合修,瑚房也不愿以低毗房数辈而合修。合祠容易合谱难。为免伤和气,两公后裔仍定为合祠不合谱,仍然是肃肃雍雍,亲亲长长,一团和气。
    2003年,瑚公后裔先行修谱,并邀合修。但我房后人虑前人所虑,仍不敢以高出瑚房后人数辈而合修。是为憾事!
    附:两房排行对照表:(根据两房家谱整理,以五经公讳诚为第一世)

京公、衍昌公两房排行对照表

世 次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英德房

景俊房



东伯房

东仲房

怀

东季房

广

世 次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英德房

耀

景俊房



东伯房

东仲房

东季房

世 次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英德房

景俊房



东伯房

鸿

 

 

 

东仲房

东季房

 

1
1